心理諮商 Q&A

你正在尋找心理諮商的相關資源嗎?也許對於心理諮商還有許多的困惑與疑問,希望以下的Q&A能夠協助你對心理諮商有個初步的認識。

Q1:心理諮商是什麼?

A:心理諮商是由來談者帶著想探索的主題,心理師透過談話或輔以相關媒材的方式,協助來談者探索釐清其所處的困境,瞭解行為模式或背後的心理機制,並進一步促發自我做出選擇與改變。因此來談者是諮商中的主角,意願與動機是促進諮商療效的一大因素。


Q2:心理諮商只是找人聊天嗎?為什麼會有效?跟朋友聊天有什麼不同?

A:心理諮商並非只是把心事講出來,講完就會得到療癒。當然講出來會是一種抒發,但是心理諮商是在講出來之後,去思考你所說出來的這些事情,背後的意義以及相關的心理機制。在思考與瞭解之後,才能促發改變發生。心理師與朋友不同的地方是他與你的生活無關,因此可以有較為中立客觀的眼光,也完全遵守保密原則,你不需要在敘說心事時還要擔負照顧朋友心情的壓力,或擔憂被說出去的風險。


Q3:心理師跟心理醫師一樣嗎?他可以開藥嗎?

A:心理師為就讀心理相關研究所畢業,並完成相關場域實習一年,取得國家考試證照者,分為諮商心理師與臨床心理師。台灣並沒有心理醫生的角色,這個形象可能是從國外影集而來,台灣的心理從業人員可分為精神科(身心科)醫師、心理師、社工師。精神科醫師主要負責診斷,開立藥物。心理師負責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及心理測驗衡鑑評估,無法開立藥物。社工師則負責協助個案統整相關資源,適時引入不同社福系統的協助。


Q4:心理師會像老師一樣教導我嗎?會像朋友一樣跟我分享心事嗎?

A:來談者與心理師是同盟的工作關係,一同思考與瞭解來談者內外在狀態,不是上對下的教導關係,所以心理師不會幫你決定與主導你該做些什麼。心理師會依其專業經驗與訓練,協助你處理目前的難題,但不會像朋友般對你訴說他的個人生活,因為諮商的主角是你,並非心理師。為了保護來談者的權益,心理師也必須避免與來談者產生雙重關係。


Q5:我該如何選擇心理師?不適合該怎麼辦?可以同時找不同人諮商嗎?

A:心理師在養成過程與經驗累積下,會有各自專精的心理議題及工作族群。建議你瀏覽本所心理師的介紹,評估選擇專長與你欲探索議題較相近的心理師。心理諮商的進行仰賴你與心理師建立信任的諮商關係,這也是人際關係的一種,因此在初期一定會有磨合調整的時間。如果感到不適合,建議你可以提出與心理師溝通,這也是一種在關係中練習的經驗。如果溝通討論後仍覺得不適合,也可在雙方同意下結束諮商。針對同樣的個人議題,我們不建議你同時與不同的心理師諮商,避免同時進行的諮商會互相影響干擾。


Q6:我該如何選擇心理師?不適合該怎麼辦?可以同時找不同人諮商嗎?

A:由於每個人帶進諮商室的主題以及這問題累積的時間不同,因此很難以標準答案來回答,只能說心理諮商的進行有可能是數個月也可能是數年的事情。初次尋求心理諮商,我們建議你至少為自己預備六到八次的時間來進行這件事,以一週一次的頻率來進行,大約是一個半月到兩個月的時間。這樣的時間能讓你與心理師有較完整的時間一同去瞭解與探索你正在經驗的難題,也能讓你將在諮商中獲得的東西帶回生活中實踐,再帶回諮商中討論修正。經過第一階段六到八次的工作後,你可再與心理師討論評估這個諮商是否持續或結束。


Q7:能否簡略描述心理諮商的歷程?(進入一段諮商到底會發生什麼?)

A: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也因此心理諮商是很創造性的過程,你可以帶來任何你想談的事情,或還不知道從何談起也沒關係,在諮商中你會有機會去探索與了解許多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它們擁有甚麼意義,這些討論可能使你想起一些早已遺忘的往事,許多感受與經驗會再度被翻攪起來,這些經驗也可能就正發生在你與心理師的關係之中,因此諮商過程中可能會經驗到許多的感覺,這些感覺甚至可能使你想終止治療,然而若你願意與心理師一起妥善處理,最終你將會找到你自己的方法,去看待原本自己受困的議題,並有能力用你自己獨特的方式好好生活下去。


Q8:心理諮商的進行頻率為何?一定要連續進行嗎?可以有需要再約嗎?

A:由於心理諮商在做的是心理的工作,且仰賴與心理師建立信任的關係,因此連續的進行較能促發來談者持續的處在探索與思考自我的歷程中,與心理師的關係也能逐步的建立。若間隔時間過長或不穩定的碰面,則可能會使得每次的關係都從頭來過,如此也不利於你的諮商進行。在諮商進行的過程中,也有可能因為發現這樣的頻率仍不足夠,因此一週多次的諮商也是有可能的。不過關於頻率與次數,這些都是你可在諮商歷程中與心理師討論決定的。


Q9:我可以先嘗試一次諮商,再決定自己是否要繼續嗎?

A:從未諮商過,可能想要先體驗一次再決定,當然沒有問題。不過由於諮商的時間一次為50分鐘,要在短暫的時間內就聽完你的故事,並帶來改變,這並不是容易的事。因此一次性諮商較適合來談者已瞭解自身問題,希望聽第三者建議,或者透過第三者評估目前處境,提供相關資源作進一步規劃。實務經驗上,較難透過一次性諮商達到治療與改變的效果,單次諮商較偏向諮詢性質。


Q10:穀風心理諮商所的諮商取向為精神分析,什麼是精神分析?

A: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是心理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所提出,以自由聯想為主的談話治療。此理論相信成長過程中人會發展許多適宜生存的模式與機制,但隨著時間過去,這些機制可能對生活與關係帶來某些困擾與影響。精神分析就是去瞭解這些困擾及應對的模式與機制,是否有調整改變空間,幫助來談者獲得更平衡與健康的生活。



因此這個取向的心理師會盡量留出空間讓來談者的各種想法與感受出現,以能更完整的去瞭解難題背後的意義。而這也是精神分析取向為何多是長期工作的原因,因為要探尋到內心深處的點點滴滴,需要時間及細緻的工作才能達到。而這也與專注在症狀與行為改變的取向不同,在這裡症狀並非被當為一個需要被消滅的東西,而是一個開端,讓我們來理解你的開始,從這裡開始的了解若能持續,有一天症狀就不需要以此方式出現,它就會自然地消失。


Q11:家人朋友可以陪我一起去諮商嗎?個別與伴侶/家族諮商有什麼不同?

A:心理諮商普遍來說分為幾種形式,個別、伴侶與家族,如果你想談的是關於自己的主題,則會以個別的方式進行,只有你與心理師會一同在諮商室工作,陪同者只能在等待區等候。如果你與伴侶或家人,覺得彼此的關係需要透過心理師協助來做溝通,且伴侶與家人也願意一同進入諮商,則會以伴侶諮商或家族諮商的方式進行,這時候心理師會同時與兩人或多人工作。不過此時的重點較著重在關係的溝通互動,個人較深度的自我探索或情緒經驗,則不會在這裡深入探討。



個別的心理諮商與伴侶(家族)諮商的方向不同,兩者是有可能同時進行的。但心理師則不會是同一位,由於伴侶諮商的心理師需對兩者或多人皆是客觀中立的角色,因此不適宜同時擔任某一位的個別心理師。


Q12:我可以幫家人朋友預約嗎?我要怎麼說服他來?

A:心理諮商是一件很仰賴來談者動機與意願的事情,在實務經驗上,被家人親友強迫而來的來談者,通常這個諮商也很難對他提供協助,因為一開始就產生了抗拒。建議你可透過與心理師諮詢討論目前遇到的狀況,例如:想要幫忙又使不上力的無奈,不知道如何與生病的家人相處溝通。在實務經驗上,我們將此方式稱為家長諮詢、親友諮詢。


Q13:我的孩子正在進行諮商,我可以跟心理師討論瞭解孩子談了什麼嗎?

A:當孩子正在尋求諮商,父母一定很想關懷孩子的狀況。不過信任關係的建立也是促使心理諮商有效的一大因子,因此一旦開始諮商,心理師不會私下與父母做單獨的聯繫,如有需要討論或告知的事項,會與來談者討論後,再邀請家人一同進入諮商中說明。如此較能避免秘密的產生,以及關係間的猜測與不信任。心理師僅有在法律規定必須打破保密原則的狀況下,例如有自傷或傷人風險,以及涉及相關的法律議題時,才會與家長做單獨的聯繫。


Q14:我想要尋求心理諮商,但考量到費用,還有其他諮商的資源嗎?

A:目前在台灣的心理諮商有機構付費、健保、自費,這三種形式。



  1. 機構付費指的是來談者只要符合機構設定的補助條件,就不用自己付費,由機構負擔諮商費用。最常見的為學校中的學生可使用校內的諮商資源。另外有些社福機構,他們會針對服務的案主提供諮商資源,例如家庭暴力、性侵害受害者、高風險家庭等。由機構付費的心理諮商,往往因資源有限,也有次數限制。
  2. 有些精神醫療院所有提供健保的心理諮商服務,但也多有4-6次的次數限制,且由於排隊者眾,需等待的時間較長,晤談的頻率也通常不會固定每週進行,須視醫院心理師的約診狀況而排定。
  3. 自費心理諮商是目前台灣最普遍的一種形式,由於是自己付費與心理師約定時間,因此可以有完整的時間去探索自我的議題,而不會受限於資源的有限,限縮到諮商的進行。


如果你評估過後,覺得目前自費諮商有困難,建議你可先尋求機構付費或醫療系統的健保資源,即使次數有限或頻率不穩定,但仍可能有幾次的諮商空間,這樣比較能協助你去探索與瞭解自己的困境。


%d 位部落客按了讚: